(原载于《中国会计报》2025年11月21日第15版,作者杨丹,系欧洲杯 副教授;作者明笑飞,系欧洲杯 审计处处长)
今年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以下简称《纲要》)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纲要》作为新中国首个以教育强国为主题、引领教育事业发展的中长期战略规划,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确保教育强国建设战略目标如期实现擘画了宏伟蓝图。
《纲要》强调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全面把握教育的政治属性、战略属性、人民属性,加快建设具有强大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纲要》突出完善党对教育的全面领导机制,明确教育“三大属性”和教育强国“六大特质”,并强调教育监测评价,形成全民共建教育强国的格局。
我国公办高校(以下简称高校)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阵地,在人才培养、基础研究、重大科技突破等方面承担重大职责。高校内部审计监督是推动高校自主教育监测、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抓手。高校活动的本质内涵取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基本属性,需要将教育强国属性融入高校内部审计监督。
需深化对高校活动教育强国基本属性的规律性认识。认识规律、尊重规律、运用规律,是我们党治国理政、做好发展工作的宝贵经验。我国独特的国情和文化决定了我国必须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办好自己特色的高校,我国高校活动必然具有政治属性。在战略属性上,高校需牢记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使命担当,以国家战略发展为导向进行教学与科研布局,着力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攻克国家急需解决的领域难题,优化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能力。在人民属性上,高校活动需要以人民为中心,把提升人民群众教育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作为重要目标,致力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需强化政治属性。坚持和加强高校党委统一领导,以高校审计委员会为核心贯彻“集中统一、全面覆盖、权威高效”的要求,充分发挥审计委员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职能作用。加强体制机制顶层设计,切实将党对审计工作的集中统一领导更加细化、实化、制度化,突出内部审计政治属性和政治功能。在审计组织形式上,贯通巡视纪检、干部监督等监督形式协同发力,探索巡审同步新模式。在审计重点内容上,将政治属性纳入审计监督重点,在审计全过程对高校活动的政治功能进行监测与评价,保障党中央和学校党委重要决策部署的落实,如“双一流”建设、思政教育推进等政治任务落地。在审计成果运用上,强化审计整改责任落实,突出二级单位党政负责人整改责任,定期梳理审计成果中存在的政治风险,构建教育强国属性风险数据库,夯实整改主体责任并监督整改。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需强化战略属性。高校需坚持以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为导向设置学科布局和人才培养模式,审计监督需以项目为载体监测教育服务国家战略的成效。高校需充分学习和理解各阶段国家战略与具体政策,下足探究功夫摸准吃透,将战略急需和新兴领域的活动纳入学校“三重一大”事项,并开展专项审计监督项目实施。聚焦“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嵌入科研创新、学科建设等核心业务开展审计监督。坚持全面覆盖与突出重点相结合,把重大战略落实、重要资金管理、重大风险防范等情况审深、审透,提高审计监督在保障战略层面的有效性。
高校内部审计监督需强化人民属性。坚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开展审计监督工作,将保障人民权益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重点监督要素。优化经济责任审计重点,将人民属性纳入干部履职尽责的评价标准,围绕师德师风、学生权益等群众关切问题,强化民生领域审计,防范以权谋私、滥用职权等违法违纪行为,保护国有资产和国有资源有效利用。优化工程项目审计重点,推进保障和改善高校民生环境,防范潜藏的健康安全、生态环境等风险。定期梳理民生相关风险,并监督整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