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杯

教师观点
   欧洲杯» 教师观点
教师观点
戚聿东:“强基健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
发布时间:2025-11-11       浏览量:

(原载于《大众日报》2025年11月11日理论周刊版,作者戚聿东,系欧洲杯 院长、教授;作者徐凯歌,系欧洲杯 讲师)


    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核心。《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五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巩固壮大实体经济根基”列为战略任务之首,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保持制造业合理比重,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一部署系统阐释了“十五五”时期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方向与核心支撑,具有全局性和深远意义。

准确把握新形势新要求

    现代化产业体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物质技术基础与经济基础,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是遵循产业发展规律、应对国内外形势变化的必然选择。

    一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塑产业结构,亟须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纵观世界经济发展史,历次科技革命都极大地改变了人类的生产方式,并催生新产业新赛道,使产业体系发生系统性重构。近年来,新一代信息技术、人工智能、量子科技、生物科技、新能源、新材料等技术广泛渗透,我国科技创新能力稳步提升,在量子信息、脑科学等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原创成果,但在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应用环节仍面临“最后一公里”问题。因此,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再次强调“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通过加快技术产业化进程培育新质生产力,从而打造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二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经济发展的不稳定性和不确定性明显增加,长期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国际、国内环境正发生深刻变化,传统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中国经济开始由粗放型增长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的源泉是投入要素积累和全要素生产率提升,随着人口红利消失、资源能源短缺的挑战加剧,过去中国依靠普通劳动力、土地、资源等传统要素或大规模资金投入的要素积累战略,对经济增长可能产生递减的边际效用,中国经济增长需要寻找新的全要素生产率源泉、挖掘传统全要素生产率的潜力,而全要素生产率特别取决于持续的创新和技术进步。现代化产业体系坚持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的发展方向,科技创新是其核心特征和根本底色,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预测,传统产业升级未来5年将新增10万亿元左右市场空间,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未来10年新增规模相当于再造一个中国高技术产业,将在拉动经济增长和提升国民经济体系整体效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着力点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做实做优做强先进制造业。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需要优化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在这四个方面的产业中,实体经济具有经济根基的地位和作用。随着数字经济从“消费互联网”的上半场演进到“产业互联网”的下半场,我国经济发展正步入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深水区。而在庞杂的实体经济中,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体,具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彰显国家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也是数实融合的主阵地。通过智能制造、绿色制造、服务型制造等模式,推进制造业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有助于充分释放我国制造大国和网络大国的叠加、聚合、倍增效应,构建形成以数据为核心驱动要素的新型工业体系。

“十五五”时期的路径展望

   “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骨干”一词揭示了先进制造业在现代化产业体系中的核心支撑与引领作用。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本质是推动我国产业发展模式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从规模扩张主导转向质量效益优先,实现产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攀升。

   “十五五”时期,我国需依托产业门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的优势,坚定不移推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推动传统产业升级,前瞻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与未来产业,不断夯实实体经济根基,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

    一是固本升级,优化提升传统产业。要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提升传统产业的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和融合化水平,打好产业基础高级化与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让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一方面,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加强基础研究与前沿技术攻关,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重点聚焦制造业领域布局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面向传统制造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究和产业化应用示范。并实施产业基础再造工程,提升基础零部件、基础软件、基础材料、基础工艺的自主可控能力。另一方面,注重数字技术赋能。充分发挥海量数据和丰富应用场景优势,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运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赋能研发、生产、管理、服务全流程。推动工业互联网与重点产业链“链网协同”发展,构建数据驱动、精准匹配、可信交互的产业链协作模式。此外,还应推行绿色设计、绿色工艺与绿色供应链管理,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现代制造体系。

    二是创新育新,培育壮大新兴产业和前瞻布局未来产业。一方面,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特别是聚焦高端装备制造产业短板,支持工业机器人、高端仪器仪表等领域发展,突破光刻胶、高纯靶材等新材料瓶颈,全方位推进智能制造和智能建造。另一方面,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应把握全球科技与产业趋势,超前谋划科技创新布局,并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当前科技发展日益呈现多学科交叉融合态势,且技术产业化进程加速。应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依托国家实验室推进跨领域技术融合,同时鼓励龙头企业组建创新联合体,建设多元化应用场景,促进技术迭代与产业孵化。从而打通“科学—技术—产业”协同发展的堵点卡点,率先培养基于原创性科学理论、颠覆性技术突破而形成的未来产业。

    三是扩容提质,促进产业协同创新发展。议》提出“实施服务业扩能提质行动,提高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融合发展水平”,从而激活产业协同的深层动能。一方面,通过服务业“扩容”,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向先进制造业产业链上下游延伸,比如将研发设计、流程管理等技术服务嵌入智能制造环节,同时拓展农业生产性服务覆盖范围,助力农产品从种植到加工的标准化衔接。另一方面,聚焦服务业“提质”,加快生活性服务业数字化转型与专业化升级,补齐养老、健康、文旅等领域优质供给短板,以高品质服务需求牵引制造业、农业优化产品结构。从而推动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相互促进,助力产业协同创新从单点突破转向系统升级的良性生态。

    四是强基增效,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与制度环境。一方面,依托我国已建成的全球规模领先的高铁、高速、港口、电力、宽带等基础设施网络,推动传统基建与新型基建协同布局,比如适度超前建设6G、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同步完善配套制度,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一流营商环境,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